查看原文
其他

400米的玉洁巷,靠“毛边”长起来的?

小徐 一筑一事
2024-09-06


“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第一次轮廓线”,“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第二次轮廓线”,而与街“一道共生”的人、社区与生活或许便是街道的“第三次轮廓线”。


我们曾带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深入探访过成都数条发展脉络不尽相同的街巷。也曾推出关于街道与小店研究的《独立小店,凭什么“撬动”街区与生活?》、关于成都老街观察的《存在感“有点低”的成都老街,凭什么“逆风翻盘”》以及《成都“最聪明”的街区,还有什么好更新的?》等数十篇街道观察报告。


街道正在各个阶段下呈现出不同的景貌,也都在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兀自解出自己的答案,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将视线逐渐放在了那些“自发生长”的街道:它们不是由权威有意识设计出来的,也没有经过集体商议和规划,而是在许许多多的个体选择中慢慢浮现出来,是一种自然演化的结果。


玉林 一介·巷子里 / 摄影:邹邹©ZSDC


在不定期的走街串巷中,我们总会多次前往玉林,也会在每次专程或不经意路过玉洁巷时惊异于其新的生长变化,这条仅四百米的背街小巷,却浓缩了新老成都的众多要素,可以兼容居住来往于此的各色人群,并在潜移默化间形成独属于自身的秩序氛围。



如此具备“自发秩序”逐步更新的街道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是怎么样的呢?是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是“熟人社会”的显性体现?是恰到好处的新旧共融?是行走其间会期待一种随机性的出现?...


我们“把玉林作为方法”探寻街巷生长的奥秘,从四百米的玉洁巷揭开一角,寻找传统与当代生活方式真正结合的样本——




玉洁巷从玉林脱颖而出


对于玉洁巷来说,这种现貌的形成是凭空的么?为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须将视角放大到整个片区,将时间拉回到过去。


汪民安曾在2023年的“三联人文城市奖”现场分享中提到,城市应该是一个绵延的、翻腾的褶子,有褶皱的城市,不是光亮整洁、井然有序的,但却减轻了城市的“敌意”,让没那么体面的人也可以在城市中怡然自得,找到有归属感的角落。


唯有“褶皱”之上,才能形成自发秩序。而这种褶皱,在玉林得到了极其显性的体现。


现在的玉林 / 摄影:邹邹©ZSDC

80年代玉林青年广场金城商厦红绿灯处 / 图源网络


改革开放初期,“玉林坝”就曾是成都最有活力最“洋气”的地方。作为成都开发最早的片区,上世纪80年代初不少企事业单位在此修建了规模不等的职工宿舍和办公楼。


90年代初,房地产业与新区建设同时起步,玉林片区中高档楼盘不断开发,祥福苑、美领居和都市金岸等一批楼盘相继建成,从那时起,在老成都人眼里,与桐梓林毗邻的玉林各小区就是“时尚”、“繁华”、“洋盘”的代名词。或许因为这种“新”,或许地处成都的一环与二环之间的便利,那时候便有许多青年住到玉林来。


1998年,诗人翟永明拉高中同学戴红入伙,在玉林西路开了一间叫白夜的酒吧。这间60平米的客厅变成了成都文化人的庇护所,也让更多作家、艺术家们的灵魂在玉林相互激荡。


2005年后,随着多元化人群不断加入,带来了当时最新的文化、消费观念及最潮流的生活方式,以玉林生活广场、音乐房子、小酒馆等著名地标为代表的城市商业、文化娱乐设施不断增多。玉林逐渐成为成都居住环境舒适、文化氛围浓郁、商贸活动繁荣的著名片区。


玉林路的老白夜 / 图源网络

“1993-2022回答玉林”城市更新特展,插画艺术家nichinichi创作的展区“一页玉林” / 图源“1993-2022回答玉林”


因为坚守的老字号和新的生活方式需求,各种新的业态慢慢生长出来,重新活化了玉林。自上而下全方面的街区改造设计和自下而上一个个小空间的自我更新,最终形成了现代的玉林,一个代表着成都2-3代人青春,充满活力,并且一直在自我更新的玉林。


而这种自然天成的丰沃土壤,也逐步带动了玉林各个街巷的生长更新,也包括玉洁巷。玉林分东西南北路,巷子也横纵交织了几十条,街道极度复杂,相互连通。而“玉”字辈的玉洁巷只是与玉林南路若干相连街巷中最“微不足道”的一条


玉林片区和“L”形的玉洁巷 / 图源网络


玉洁巷位于玉林街道南端,北起倪家桥路,西止玉林南路,中间与玉洁西街和玉通巷接壤。巷长402米,宽10米的玉洁巷是一条典型的背街小巷。


但它却像是成都生活的缩影,关于这个城市新的和旧的都汇集在了一起。以院子文化创意园为中点,转着弯的小巷,一头有玉林人的深夜食堂的玉滋補、让追寻美食的老饕们等到毛焦火辣的冒椒火辣;另一头,则是老牌好吃的官记乐山钵钵鸡、各色的咖啡小店、Localand S/王笛·街头书店/三联思想库和退步集旧书房......新旧店铺两两交错,老居民与年轻人们也共洽于此。


玉滋補 / 图源网络

玉洁巷 / 摄影:邹邹©ZSDC


约莫是对玉林的某种情愫,也许是对这条街某个瞬间的一见钟情,几年间,这里也逐渐聚集起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年轻人。院子文化创意园在2018年8月落到了这里,它由玉洁巷区域内一处老房子改造而成,是成都第一处与街道社区共建共融的文创园区。


对院子里的“住客”和街道的人群而言,它就像院坝中心那棵粗壮的树,驻扎在最烟火缭绕的土地上,连接着新鲜的与传统的、年轻的与老去的、旺盛的与舒缓的生活和生命。


陆陆续续之间,十余家年轻的工作室入驻了进来,院子还会时不时举行各类活动,一到此时,街区的居民都会簇拥在此。大家就像院里那棵大树上生长着的枝杈细芽,他们共同在这里感受生活,然后伸向各自的天地。


院子文化创意园中举办的「好春光」主题市集 / 图源院子文化创意园


今年四月,Localand S / 王笛·街头书店 / 三联思想库也出现在了这条小巷的街头,这是临街对望的两个铺面,装进了书店、咖啡厅、酒吧三种功能空间。前不久,王亥还在旁边开了一家专营米制品的店“普恩米食”,开始卖起制作得十分好吃的米制品。


Localand S与普恩米食 / 摄影:邹邹©ZSDC


随后,许是文化氛围的渲染,许是适宜的租金、许是街道尺度的吸引,许多咖啡店、酒馆也入驻进来,这里在不被限制的生长下变成了一片天然茂盛的“野地”。


Ongoing持续存在和菘蓝咖啡 / 摄影:邹邹©ZSDC


靠近院子文化创意园处,是新开的退步集旧书房,在今年中秋之时落地玉洁巷,开始试营业,之后便大火起来。“退步集”这个名字是来源于陈丹青的同名作品,自云“退步”,语涉双关,也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问。这里以文学、社科类书为主,提供纯粹的淘书环境,每本书被消毒后都装进了透明的塑封袋,背面有标价,大多价格友好。


退步集旧书房 / 摄影:邹邹©ZSDC


时至今天,我们依然能因玉林层出不穷的丰饶公共生活而感到惊喜。在踊跃不断的青年及街道老居民共同的努力下,这里慢慢变成非任何标尺可衡量的产物,它奇特又丰富得令人咋舌


对玉洁巷来说,越来越多带着多元思想观念的人的聚集,与居民、社区的长期相处、互动,逐渐造就了独特的氛围,并在这样的氛围基础上吸引着更多元的群体、业态到来。




老店和新店各占一半?


我们所谈论的玉洁巷的“自发秩序”,不止是“对于年轻来客意味着什么”,同时也关注变化中的街道对于长期居住于此的居民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这种兼顾之下,这里并未被商业气氛所充斥,并非都是游客的匆匆打卡,到了工作日却又沉寂下来;也没有在日复一日的复写中与时代脱节,被旧貌的不便所困扰。而是在自发的生长中找了一个适宜的街道秩序,且所有街民都投入其中,让“新居民”与“老居民”联结在一起,都能乐其所,安其居,并相往来。


街头有给年轻人讨论、社交、放松的众多空间,也有仅需十多块钱就能收获满意发型的社区理发店和五块钱就能配一把钥匙的钥匙铺,以及麻将馆、按摩店……新店与老店以一个恰到好处的比例存在,使其业态同时满足居民与访客


玉洁巷现貌 / 摄影:邹邹©ZSDC


巷子之中,与街巷同名的老小区门头,暗红色的牌匾上赫然用娟秀的字体写着“玉洁苑”。房屋上老旧的灰白瓷砖,饭点时飘来的美食香味,小区里隐隐约约传出爷爷奶奶们爱听的戏剧声。


街边锈红色铁栏杆上“收售老旧家具”、八九十年代风格的副食店、十里飘香千里香馄饨和锅盔、窄小的足道店,还有街道上随意穿梭的小猫小狗。


这些驻扎多年的传统小店们,经历年岁的打磨,越发在居民的生活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已然成为居民们平凡生活中的标配。


玉洁巷现貌 / 摄影:邹邹©ZSDC


老店之间穿插着新店,门口坐着捧着咖啡晒着太阳聊天的年轻人、在街头办公或讨论公共议题的“数字游民”,院子文化创意园里前围满听演出或随着旋律起舞的老老少少,夜晚酒馆灯光不熄......


走在路上街坊邻居互相打招呼,也能随机加入一场街边的棋局与“摆谈”,穿梭其间,一种安全感油然而生。


玉洁巷现貌 / 摄影:邹邹©ZSDC


为了解居住其间的感受与故事,我们分别采访了入驻于此多年的院子 Yard Coffee店长蔡蔡及开业不久的“新居民”黑羊厨房店长甲次——



📍

咖啡厅

院子 Yard Coffee


“所谓熟人,皆是处于同一空间的各自融洽。”


转角处的院子文化创意园像是一个“大杂院”,幼稚小孩儿、文艺小青年和广场舞大爷大妈都说这是他们的地盘。在周围楼房的衬托下,只有一层的“院子”显得格外娇小,青瓦明窗外生着一棵参天黄桷,成片树荫偏偏罩住一处红柱凉亭,凉亭内总有三两玉林人闲坐。


院子文创园内的红柱凉亭 / 摄影:邹邹©ZSDC

街道办事处与后方的Yard Coffee / 摄影:邹邹©ZSDC


从“院子”的街道办的工作区域穿过便是“院子 Yard Coffee”,喝坝坝茶的座椅依次排列着,晒着太阳的小猫伸着懒腰,大概是下午刚好溜达到了这里。



蔡蔡

院子 Yard Coffee店长


院子咖啡店长、纹身师,喜爱写书法、养植物、徒步,在店内也养了许多自己喜欢的植物。



店长蔡蔡带着Yard Coffee来到这里很久了,偏离主干道的安静是她选择此处的原因,同时相对其它街道玉洁巷的生活气息令她更为喜欢。 


Yard Coffee室内空间 / 摄影:邹邹©ZSDC


蔡蔡认为,对于街道的更新,Yard Coffee更多是通过多元有趣属于年轻人的文化活动来潜移默化影响周边人们的生活方式,让居住于街区中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能感知、接触对方的生活。


这几年间,她眼见着越来越多的新店开在了玉洁巷,“原住民”和“新居民”也在相互往来之间越来越熟悉。早晨公园中端着茶杯练习毛笔字的大爷可以和端着咖啡睡眼惺忪的年轻人互道早安,奇奇怪怪色彩丰富的小动物设计标语也可以和标标准准的反诈骗标语横幅同处


而在“院子”所举办的市集活动中经常活跃在DJ 台最前面的也不再是年轻人,而是生活于此的一个大爷,熟悉的人都亲切地称他 “玉林舞王”。


Yard Coffee室外空间 / 摄影:邹邹©ZSDC


对于蔡蔡来说,店的经营需要同时依赖“熟人社会”和“打卡种草”两者,熟人的复购是一家店长期生存下去的必然选择,但线上的传播运营又催生了新的消费。而所谓熟人也是从不熟开始的,大部分熟人,都是在某次偶然走了进来,再或因咖啡好喝、或因环境氛围的适宜、或因人的联结慢慢变成了熟人。蔡蔡便因时常去往同一街道的专注做云南咖啡的Rebellion Coffee ,便渐渐与其老板成为了朋友可以只是眼熟,可以是点头之交,也可以发展成为朋友,皆是处于同一空间的各自融洽




📍

云南菜餐厅

黑羊厨房


“这里终将会成为年轻人们热爱的老社区。”


玉洁巷的生活氛围也同时吸引了来自云南的甲次,他所筹备的“黑羊厨房"于今年七月开业,开业仅仅不到一个月,就攀升到“武侯区特色菜top2”。甲次家里在云南也是开餐厅的,他学厨一年多后,选择了来到成都。


黑羊厨房 / 摄影:邹邹©ZSDC


甲次对玉林也有着不一样的情怀,认为这里兼具生活感和商业性,能受各年龄段人群喜欢,在考察完玉林的所有街道后,最后敲定了玉洁巷。玉洁巷周围的老家属院之中,有一直居住于此的老人和因为喜欢此处而搬来的年轻人们,为此处不断催生出活力


而使他们坚定这里的原因,还有一个便是隔壁中古店的新疆情侣。“看着他们同样来自外地在这里打拼,我有很深的共情,也许这里真的有其存在的魅力。”就此,黑羊厨房也在他踏踏实实的筹备中逐渐开了起来。



甲次

黑羊厨房主理人


甲次来自云南省泸沽湖 ,是摩梭人,一直喜好做菜。有非常支持他的女朋友和一只可爱的混血狗子。毕业两年后决定开一家餐厅,把家乡的美食带给大家。



“店铺刚刚装修之时,或许打扰到了小区居住的老人,双方还因此发生了一些争执,当时差点放弃这间店铺。所幸在协调后双方都做出了改善,而现在,那些居民和我熟起来后,也会经常来店里用餐了。”对于开店初期的波折甲次简单带过,或许也是这种独特的相识,时至如今,老居民们对于黑羊厨房的接受度也很高,并时常来店里用餐,这里更像是一个“社区食堂”。


黑羊厨房 / 摄影:邹邹©ZSDC


忙碌之余,甲次也喜欢去“院子”举办的活动中凑热闹,并设想着未来或许也能在附近扎个点,举办一些有趣的活动,与街区的人们有更多的联结。


独立小店可以为漫步于此的人们提供更多元的选择,也会吸引更多有想法的人来到街道。而甲次本身,便是因为这里新店旧街交融的独特氛围,而来到于此。




有“毛边”的街道和记忆


玉洁巷为什么会让人安其居,又乐于聚集于此呢?人的“关注行为”都是由于某种深层心理原因驱动的,而长期的“关注行为”,则会潜移默化成“生活习惯”,进而诱发“行为行动”。而玉洁巷,便在不断生长变化中,在住民与来访者各样的关注与行为中,成为了承载集体情感与共同记忆的场所。


比如,这里存在的人们期望的“慢生活”与津津乐道的“人情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隐藏在街道结构之下。玉林本身的开发较早,且都是以员工宿舍为主的规划需求,当时大量的员工上下班都以自行车作为基础交通工具,其形成之初便具备“密路网、小街区”特点。玉洁巷也不外如是。


玉洁巷现貌 / 摄影:邹邹©ZSDC


这些因为功能和时代需求规划和建设的空间,也给予了这个社区最好的亲人尺度、良好的步行通达空间。而这样的尺度,使各种生活业态具备良好的生存空间,也在无意之中为这个社区提供了生活便利和生命力强大的基因。


水果店的老板会把自家琳琅满目的产品摆出门外,小区的居民们会将板凳摆在店门口,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跟彼此之间十分熟悉的店老板们聊天,副食店门口摆上一桌麻将或象棋,三五人群围在旁边看顺道指点两番...步行道或许只留出一小条给路人,似乎也没有人对此有意见。


这里的活动空间皆从室内延伸到室外,出太阳的日子更甚,无论是人的社交还是商品的交易,都像是一种自内向外的溢出,这不只是一种行动上的自由,也是一种自发的由各个个体向街道交织的枝桠,像是街道的毛边,不规则但具备真实性。


玉洁巷现貌 / 摄影:邹邹©ZSDC


这种情感的承载也包括通过完备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社区、文化、养老、商业等多种职能以较小的尺度汇总于此,街道各个空间的运营内容和不断举办的各类活动,承载着居住与往来于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将众多记忆卷裹在一起再种在街道上,每次到来都能拾取。


院子内近期开办的“散步去”咖啡主题市集 / 图源院子文化创意园


院子文化创意园时不时便会热闹起来,迄今为止,已举办了中小型的音乐会、分享会、市集等近百场活动,一次又一次的社区活动,都潜移默化拉近了周围街坊的距离,社区居民与院子已密不可分。


而在近日,第四年“散步去”咖啡主题市集在院子里举行,咖啡香气和青春含量混合,扩散在了树荫下,不管是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是社区的居民都能在不大的室外广场上怡然自得一整天。


这里也时常举办书法活动、由社区居民组成的舞蹈队与合唱团进行的文艺汇演、由居民提供的果蔬进行的创意果蔬拼盘活动等,还会定期评比最受欢迎商家,对街道的商家们给予肯定与鼓励。


从社区的居民文体活动到大众主题活动,在同一地方,毫无违和感。在这有老人的诗,有年轻人的情感寄托,还有小孩的笑声。


院子书法公益课 / 图源院子文化创意园

院子坝坝电影 / 图源院子文化创意园


在Localand S / 王笛·街头书店 / 三联思想库里,王亥试图把“数的和谐”的问题带向普通人的生活,也在这里打造“想法即刻实践”空间——时不时把桌子搬到外面的人行道上“街读”、卖自己喜欢的哲学书、隔三岔五在街头摆“思想龙门阵”......最近,“蓝晒肖像”、“星芒 - Spark Zine十人摄影作品展”正在空间内展出。


由Local本地、hi:STORY亥点、三联思想库,共同创办了下山说(SUNSET TALK:reading),世界读书日之时,下山说在王亥的工作室门口举办了一场街头读书分享会,和中学同学、历史学家王笛,以及同为成都人的比较文学学者张隆溪一起,在玉林街头的人群簇拥之下“摆谈”。


退步集是主理人饺子千万遍的想象寄托,饺子是书店二代,从出生起家里就在经营书店,自大学毕业后她便想拥有一家自己的书店,在心里练习默写了千万遍之后,才有了“退步集”。


而在这之后,它也会成为很多人找寻书中情感世界之所,用其自带的叙事性和包容性,用旧书让时间退回去,让这片承载着古老而独特文化的古蜀之地中的老灵魂和慢时光,都流转在茶碗与茶盖的碰撞声中、嬢嬢在巷头的呼唤声中。


退步集旧书房 / 摄影:邹邹©ZSDC


街道的空间是生活尺度的基础,其中的内容和发生的故事才是吸引我们关注与进入的原因,在潜移默化之中,玉洁巷无疑共同筑起街区老、中、青三代的“精神花园”,大家也都拥有了并未言明的默契。


一举办活动便人头攒动的“院子” / 图源院子文化创意园



-



怎样的街道才会生长得越来越好?


具有自发生长特性,即形成由个体独立选择后自然叠加形成的“自发秩序”;社区感更明显,容纳不容阶层和群体的存在,形成交融共生的“熟人社会”;提供丰满的情绪价值,让不同的人从这里都能获得意料之外的惊喜,而不是按部就班的体验……


这或许也可以视为“街道的性格”。




🎁

互动留言

评论留言聊一聊

 

你所在的城市中,

哪一条街道会让你反复前往?

请描述它给你的感受。

我们将结合留言走心程度和点赞数

选出 位读者

各送出1本



《都成:附近,日常与想象》(非卖品)

Dou Cheng: The Nearby, Daily Life and Imagination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撰稿:小徐

编辑:小徐

校对:Lin

摄影:邹邹©ZSDC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